为丰富老师们的科研生活,公共外语课部5月14日举行了本学期科研工作坊。工作坊由蔡喆副教授主讲,他分享的主题为“二语习得正迁移的应用与实践”。
首先,蔡老师结合CNKI和WOS核心论文数据就目前国际上二语习得的主流研究方向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目前二语习得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语言学”的“二语语法习得”、基于“语言测试”的“学习策略研究”研究、基于“心理学”的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二语的加工表征、加工机制、加工技能、加工策 略、个体差异等因素对加工的影响,以及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夏文化对语言的反拨作用研究等。
随后,蔡老师重点论述了目前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范式—中介语迁移理论。中介语迁移理论是由De Angelis & Selinker (2001)提出,并进一步在2008年进一步细化为L2(第二语言)对L3(第三语言)的语法迁移影响。随后,国外的语言学界专家学者们Hammarber(2010)、Ringbom(2015),以及De Angelis & Selinker (2015)等纷纷就形态和深层语法对第三语言的迁移影响做了一系列研究。
国内方面,中介语概念最早由孙德坤(1993)提出。而此后这一论点便成为我国当代基于中介语理论的二语习得的纲领性思想,许多学者展开了一系列基于语料库构建的中介语描述研究。在中介语的选择上,国内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汉语和英语为中介语的习得研究。如肖奚强(2014)、蔡淑美(2014)、黄伟(2015)、郑通涛(2016)、蔡武(2017)、胡晓清(2018)、张宝林(2019)等分别从建设标准、实现方式、大数据智能算法下的标注等方面对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建库过程、方法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建立健全多模态、针对性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多元化、信息化的动态资源呈现方式。而在英语中介语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中英双语语料库,以对比分析法,从中介语迁移的角度分析了中介语对以英语为目的语的习得过程的积极(正迁移)和消极(石化)作用。如马志刚(2016)以汉英中介语语法中it虚指词为例探讨非英专学生习得英语虚指结构的语义感和语法感,认为成人在藉由中介语习得英语时,由于中介语表现本质上是一种习得过程中的适应性行为,因此由于中介语语法中的非对称性会导致目标语学习的语法受损,最终产生石化现象。王初明在此基础上从动态观的角度论述了中介语“基本体”受学习者自身(内因)和学习环境(外因)的作用不同将会呈现石化和进阶(限定话语组织)现象。因此,之后的学者如胡玲玲(2018)、马志刚(2018)、毛翎(2018)、庾小美(2019)等分别从石化现象的内涵原因、中介语形态特征和句法类型、母语文化影响等变量入手,系统分析了以英语为目标习得语言的最优化动态策略中中介语句法接口和形态特征的重要作用。因此,目前语言学视角下的中介语的研究主要围绕着语料库中中介语语法与目标语的最大对称性而展开。随后,蔡老师又通过自己的研究,以英语和日语为例,演示了以英语为中介语基本体在与日语达到语法平衡时对其的影响。
最后,蔡老师总结,二语习得研究作为国内外语言学界对学习者语言学习和习得机制的重要研究领域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高校外语教师应结合英语本身的深层语法和转换生成特点,以普遍语法具象化的模型“中介语”为媒介,积极探索语言教学新方法、新思路,为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尽到自己的责任。